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特异性好、灵敏度高、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待测物,而广受临床认可。但是由于临床样本要进行前处理,目的是为了将目标分析物从生物基质中有选择性地分离出来,减少其他基质组分的干扰,而目前样品制备方法种类较多、步骤复杂且主要依赖人工操作,此环节也是整个质谱检测流程中耗时最长的一环。样品前处理的方法选择、方法开发以及标准化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难点,目前尚无相关专业领域指导文件。
2023年12月,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、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组织起草的《液相色谱‐串联质谱法临床样品前处理专家共识》正式发布,旨在为实验室方法建立提供指导,助力临床质谱检测方法的研发规范发展。
本期目次
2023年第12期
出版日期:2023-12-06
作为多年深耕质谱领域的IVD企业,金年会-金字招牌,信誉至上
深度参与了《液相色谱‐串联质谱法临床样品前处理专家共识》的起草工作,参加多次共识研讨会,携手领域内权威专家共同研讨,为临床质谱推广及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。
该共识主要从液相色谱‐串联质谱法临床样品前处理的关键要素“人机料法环”这5个环节给出13条建议,并对操作时重点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、样品前处理的评价给出详细阐述。最后对自动化发展给出建议:“目前,临床实验室可根据检测项目的前处理需求、样本量和经济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前处理设备,配备自动化前处理设备,以方便样品的前处理。”
建议1:样品前处理技术人员应经过色谱质谱原理、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专业知识、仪器使用及维护、检测项目、标准操作程序(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,SOP)等专项培训,考核合格方可上岗。
建议2: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与仪器的灵敏度相关。浓度低或者质谱离子化效率低的化合物,建议采用衍生化的方法提高化合物的离子化效率,或采用灵敏度更高的质谱仪器。
建议3:实验室应根据待测物的理化性质、生理水平、检测精密度、灵敏度等要求,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式和检测仪器,实现可接受的性能要求和临床预期用途。
建议4:鉴于液质系统对于所使用的常见试剂、流动相化学级别和样本的净化程度要求较高,建议实验室使用HPLC或LC‐MS纯度的试剂,并采用净化程度较高的前处理方法,减少对液质系统的损耗或污染。根据实验室对检测通量的要求,选择经济高效的前处理设备(管式或板式)。
建议5:待测物浓度高且基质成分简单的体液样本(尿液、泪液、脑脊液等)推荐采用稀释法。
建议6:对于含有丰富可溶性蛋白的血清、血浆和全血样本,测定小分子化合物时推荐采用蛋白沉淀法。推荐采用酸、金属盐、有机溶剂等作为沉淀剂与样本按一定比例混合,涡旋混匀,离心取上清后上机检测。
建议7:根据待测物的不同理化性质和极性特征,实验室可以采用适当的萃取方式对待测物和基质其它成分进行分离,并综合干扰物分离难度选择合适的萃取载体,如从常规萃取(干血斑)、液液萃取、固液萃取到固相萃取,样本的净化能力递增。
建议8:对于有磁珠法试剂盒的检测项目而言,建议在经过实验室性能验证合格后采用。搭配全自动样本前处理系统,将极大地提高样本前处理的自动化水平。
建议9:在使用超滤法时,应注意超滤的速率。超滤膜的孔径应该低于结合目标化合物的蛋白质的分子量,孔径过大则杂质过高,不能充分分离,孔径过小则有效成分通透率较低,损失较大。超滤过程中,另外,应控制超滤的条件和时间,如生理条件(37℃、pH7.4)和低至中等的离心力。
建议10:PH值和温度对于结合态激素和游离激素的平衡至关重要,应在合适的pH值和温度下进行透析操作。建议使用生化成分尽可能与血清/血浆离子环境接近的透析缓冲液。实验室应控制适当的缓冲液条件(如37℃、pH7.4)。
建议11:免疫亲和提取中的亲和柱需要平衡至室温,再进行样本提取;对于超过亲和柱载量的样本,需要减少上样体积进行检测。
建议12:衍生可以提高待测物稳定性和分析灵敏度,但也有耗时耗力的劣势,实验室应选择合适的衍生试剂和条件,提高检测效率。
建议13:实验室应注意前处理过程可能产生的挥发性气体、发热、噪音等污染,配备良好的通风、散热或者隔音设备。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设置独立的前处理区域,与仪器区分离开,降低对其它仪器和人员的干扰。实验室应对环境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微生物污染、灰尘、电磁干扰、湿度、供电、温度、声音和振动等进行评估并设定相应要求。
金年会-金字招牌,信誉至上
质谱研发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临床质谱前处理自动化发展,团队自主研发生产的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MSP-400已获批上市。MSP-400能够实现样本管进、上机板出,省去人工实验的繁琐重复操作,提高样本前处理的稳定性、降低总成本,全面提升质谱实验室整体工作效率。
脂溶性维生素检测
激素类检测
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检测
胆汁酸谱检测
药物浓度监测
。。。
未来可扩展更多检测项目